杨毅平
中国古代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一般为著名学者或地方官员创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书院起源于唐代,兴旺于宋代,繁荣于元代,发展于明代,鼎盛于清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为我国古代的著名书院。书院从唐中叶到清末,经历了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办学形式、管理制度、教授方法,使源远流长的传统私学趋于成熟、完善,谱写了世界教育史上的绚烂篇章。
南川在历史上饱经兵燹,清代以前几无任何档案资料遗存,故唐宋元明四朝是否设有书院已实无可考,但从南川旧县志的有关记载来看,南川于明代曾出了石观等12位举人,这或许说明南川最迟于明代就开设有书院,只是现无资料可证而已。
南川古代书院有据可考的为清代的五大书院。从乾隆二十二年(1757)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的144年间,先后创办了隆化、龙川、育才、专经、海鹤等五所书院。
隆化书院,为清代南川最早创设的书院,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由时任知县应士龙创建,校址在城南二里许的鳌头峰(今南川区书院中学),为从前的文昌宫故址,大树阴森,清幽雅静,占地面积约7亩。之所以以隆化命名,应士龙在《龙隆化书院碑记》中说明:“书院以隆化名,何昉乎?南川古称隆化,而书院教化士民,建于乾隆年间,因时与地以取义,此隆化所由名也。”一是南川古称隆化,以地取名,二是创办于乾隆年间,以时取名。同时,应士龙在《碑记》中特别强调:“后之君子顾名思义,务期道隆雅化,庶不负余之厚望也夫。”隆化书院的经费主要是学田每年收租谷635.6石(约19万市后)、租钱三十万一千七佰四十文。从嘉庆十年(1805)到清朝末年,知县蒋作梅、徐明缃、彭履坦、王福臣、黄际飞、张涛等先后培修斋舍、添置田租。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隆化书院为县立高等小学堂。同年,又在此举办“南川单设师范传习所”,培养初级小学师资。1927年,于此创办“南川县国民师范学校”。1940年,南川县简易乡村师范学校由兴隆白净室迁来此地,并附高初中班。1944年,南川县立初级中学校亦设立于此,并与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合称为“师中校”。1949年,南川县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更名为南川县师范学校。1950年,南川县立初级中学校与南川县师范学校合并,迁至城北普泽寺(又称高寺,今南川中学)。1972年在此设立南川县城一中学,近年更名为南川书院中学。
龙川书院,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由时任知县冀明宣牵头,命首事韦在明、李浩在观音桥龙川庙(今大观镇龙川村)创立,同时也是当时南川县政府在观音桥设立的乡校。在其办学章程中规定:“申详上宪,永为定制。”龙川庙旧为观音桥韦、李二姓公共清明会,后因产权纠纷诉讼,二姓共同商定将其归官,冀明宣决定在此创办龙川书院,经提请上司定案,以田租三十八石,仍交韦李二姓经管延师。龙川书院创立后,乡人韦明道、韦奎坦等捐施田土增加校产,知县冀明宣屡至其处,与诸生讲习,一时“士林仰之”,盛况空前。后来年久租减粮重,两姓乃收作会款,以余谷数石附设启蒙乡学。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