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快讯 > 正文

杨纶砥:向“阳”而行的逆行者

发布日期:2022-11-24 18:28 来源:南川日报


  记者 陈蕗颖

  “我只是在做我的本职工作,还有许多同志都非常辛苦,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为疫情防控努力。”11月17日,当记者联系杨纶砥时,杨纶砥才刚出院一天的时间。9天前,连续在高强度工作中坚守多天的他,累倒在了疫情防控一线。

  “病毒的传播快,我们必须要以快制快,跑在病毒前,切断传播链”

  11月3日凌晨5点半,还在睡梦中的杨纶砥被一通来自医院的电话惊醒:“发现一管20:1混管阳性。”作为区疾控中心副主任,杨纶砥负责统筹流调溯源工作,得知消息后,他立即通知流调溯源小组全体成员迅速集结到位,在人人对“病毒”避之不及时,流调溯源小组开始了争分夺秒地“追”病毒。

  病例轨迹路线和涉及范围有哪些?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有多少?哪些属于风险区域需要封控?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需要根据流调溯源的结果进行统筹判定,每一个区域的划分不仅影响着区域内市民的正常生活,也决定着涉疫人员是否被彻底管控住。

  调查流调对象的活动轨迹是流调溯源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前4天的所有活动轨迹、所涉及的风险点位和风险人群必须进行详细调查。这项工作能做到多细致?“4天时间,96个小时,活动轨迹甚至能精确到分钟,中间的衔接不留一丝缝隙。”杨纶砥说,有一次,他们“追踪”一例病例的密接者,因为病例本人与密接者并不认识,只能通过调取监控视频来找人,可不巧的是,密接者刚好背对着摄像头,为了确定身份,他们一直沿着对方行进的路线调取了四五个摄像头才看清了密接者的样子。

  “病毒的传播快,我们必须要以快制快,跑在病毒前,切断传播链。”出行方式、活动轨迹、视频监控……杨纶砥和同事们正是通过如此精细的流调溯源工作,从涉疫数据中抽丝剥茧,在点滴细节中寻踪觅源,一份详尽的流调报告背后是流调溯源人员对成千上万条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得出的结果。

  为了疫情防控的需要,杨纶砥和所有流调小组成员都进入了闭环管理,昼夜不分地与病毒“赛跑”,以早、快、准、细的要求理清传播链,追踪重点人群,阻断疫情蔓延。

  “流调溯源就是抢时间,一投入工作,吃饭、睡觉这些事都想不起来了”

  区疾控中心传染病管理科科长郑伟是流调溯源小组的一名队长,也是杨纶砥在流调溯源工作中一手带出来的“徒弟”。“他所在的岗位不仅有巨大的工作量,还要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郑伟说,每发现一例病例,他们会将该病例的活动轨迹进行制图,在图上进行详尽标注,而杨纶砥需要从海量的流调溯源信息中进行分析研判,为科学决策与精准防控提供专业意见。

  特别是在涉及学校、医院、大型商超等人流量多的场所时,在图纸上可能只是偏移一点点,在报告中也许只是几句话,划定多了,会对其他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划定少了,又没能将涉疫场所和风险人群管住。“精准二字尤其重要,他的压力可想而知。”郑伟说。

  在累倒前,杨纶砥只休息了两次。第一次是在工作了40个小时后,流调溯源环节的工作理清了基本头绪,他在工作间隙眯了一个小时;第二次是在三天后,感到体力不支的杨纶砥和同事交代了工作,准备睡一会儿,睡前还设置了一个小时的闹钟。“不知道怎么的,闹钟没叫醒我,同事打电话才把我叫醒的,就多睡了一个小时,醒来一看就有23个未接电话,真是‘腾’的一下就起来了。”杨纶砥说,领导和同事好几次都劝他休息,可是流调溯源本就是在抢时间,能早一时就早一时,能快一分就快一分,只要一投入工作,吃饭、睡觉这些事都想不起来了。

  连轴“转”了5天的杨纶砥累倒了,醒来后又一再申请出院继续工作

  11月8日上午11点左右,连轴“转”了5天的杨纶砥突然一阵心悸,心脏急速地跳动,脸色瞬间变得煞白,正在听他布置工作的同事被吓了一跳,赶紧扶他坐下,并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在身边同事的眼中,51岁的杨纶砥一直有运动的习惯,能跑完全程马拉松,能参加铁人三项,身体素质比许多年轻人还强,可是几天以来,几乎就没怎么休息过,就是铁打的身板也扛不住了。

  “同事将速效救心丸递给我的时候,我的大脑一片空白,仅仅只是将手里的药喂进嘴里,这个简单的动作我就花了五分钟。”当时,杨纶砥的意识已经有些模糊,听不清身边人在说些什么,看不清是谁将他扶着坐了下来,更不知道手中的药是怎么来的,整个人仿佛从身体里抽离出来了。直到被救护车紧急送往医院救治后,他的情况才稍微好转,可脑子里还是浑浑噩噩,连一些基本的身体检查都只能在第二天状态更稳定后才能做。

  到医院时,杨纶砥迷迷糊糊地还在和医生交代,给他开点药吃着稳定病情就行,他手上的工作不能停。被医生拦在了病床上后,他又给单位领导打电话申请出院,被领导一口驳回:“你现在的工作就是好好治疗。”

  接到丈夫杨纶砥的电话时,妻子李平完全忘记了平时对丈夫工作起来就顾不上家里的埋怨,急匆匆赶到医院。表情严肃的医务人员在紧张地忙碌着,才几天不见的丈夫看起来又瘦又黑,像是脱了形一般躺在病床上,李平潸然泪下。

  直到病情稳定后,杨纶砥才知道自己当时有多凶险。送进医院时,他的血糖值达到了23,几乎是正常数值的4倍,心率达到了每分钟120多次,而他平时的心率只有60左右。就连医生都心有余悸:“好险,幸好来得及时,要是再耽误一两天,可能会进入昏迷状态,甚至引发并发症。”

  出院的前一天,杨纶砥再次给单位领导打去电话,希望出院后立刻回到他一直牵挂的工作岗位上,而领导再一次驳回了他的要求:“好好休养,等你的身体彻底康复,我们等着你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