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史百科 > 正文

皖南抗日游击根据地

发布日期:2022-06-16 12:01 来源:学习强国

皖南抗日游击根据地,位于长江南岸,创建过程中,由于地处敌后和国统区,主要是通过民运工作队的形式,建立统一战线性质的地方政权,没有公开打出共产党的旗帜;建立的根据地都是分散的和零星的,没有像其他根据地那样连成一片。根据地主要分布在宣城地区、铜陵和繁昌一带。

在苏皖边境地区,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开辟了宣(城)当(涂)芜(湖)边抗日根据地。宣当芜地区是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外围组成部分,是新四军皖南部队和苏南部队联系的纽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38年6月,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在叶飞率领下进驻宣城水阳地区;第二支队在参谋长罗忠毅率领下,一部到当涂以东小丹阳一带的河网地区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斗争。同月,新四军第六团进入宣城金宝圩后,成立了地方工作委员会,叶飞任书记,专门领导地方工作。到年底,宣城北部地区的农抗会员达3万余人。

新四军在开展民运的过程中,注意培养群众积极分子,秘密吸收他们加入共产党,建立党组织。在宣城北部地区先后建立了查土圩、雁翅陡门、圩下坝、狸头桥、水阳等党支部,并于1939年4月在狸头桥成立了中共宣(城)郎(溪)高(淳)县委。

为开辟南(陵)芜(湖)宣(城)边抗日根据地,新四军第三支队派出战地服务团,在该地的蒲桥、弋江、奚滩、金家阁、马家园等地宣传抗日,并在弋江、西河、蒲桥、金家阁等地建立了党的支部和区委,1939年初成立了中共南芜宣县委。

1938年8月新四军部进驻云岭后,在驻地周围广泛开展民运工作,以茂林、章渡、云岭、汀潭4个点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开辟泾县西北部地区。1939年8月,中共泾县县委成立。章家渡成立了五乡联合办事处。在军部驻地云岭地区,各保(十三、十四、十五、十六保)成立了农民抗敌协会。民运工作队吸收各地的积极分子入党,先后建立了中共章渡区委、云岭区委和田坊区委。

在铜陵地区,由于该地处于沿江抗日前线,既是新四军军部的屏障,又是军部和江北第四支队联系的重要通道,新四军对铜陵民运工作非常重视。1938年8月,新四军军部派张伟烈到铜陵开展工作,随后又有一批民运队员相继来到铜陵。到1940年底,铜陵敌前地区的共产党员已有900余人,敌后地区的共产党员发展到1100余人。新四军还帮助铜陵地区建立群众抗日团体,组建地方抗日武装,扶持了沙洲和郎坑游击大队。1939年8月,由叶为祜、刘英、陈孝恺组建的几支游击队合并成立了铜陵独立连。这些游击队配合新四军打击日伪军,还为新四军输送了大量兵源。

铜陵地方党组织在各乡、保建立农抗会,起到半政权的作用。1940年春,铜陵党组织先后建立了犁桥、和平、文乡等乡级抗日政权。1940年7月,铜陵敌后军政委员会成立,机关驻老观嘴,彭胜标任主任。这是当时共产党在皖南建立的唯一一个具有政权性质的县级组织。它的主要任务是统一领导铜陵敌后抗日武装和敌后基层政权,负责行政和税收工作。

在繁昌地区,1938年12月,新四军第三支队奉命驻防铜陵、繁昌沿江地区,坚持抗战。在第三支队的帮助下,繁昌地区的党组织逐步恢复建立起来。1939年4月,繁昌县委成立,当月随第三支队司令部进驻繁一区的中分村。到年底,繁昌县委下辖5个区委,党员发展到1200多人。党组织的发展壮大,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安徽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