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史百科 > 正文

要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

发布日期:2023-01-09 16:32 来源:南川日报

  曾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高校是培养青年、引导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重要职责。新征程上,高校应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主动融入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和国家源源不断地培养、输送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要着力建好思政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高校要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首要前提就是要抓实抓牢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充分调动思政课教师研究、阐释、传播党的科学理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思政课教师将党的科学理论讲深、讲透、讲活。一要发挥集体智慧,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每门思政课程教研室或教研组的作用,围绕党的科学理论讲授,分课程组织任课教师有计划地开展集体备课,根据时代特征、课程特点、学生习惯等持续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定期更新教学内容,充实教学案例。二要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课程育人实效。利用思政课教师队伍暑期实践研修等契机,在全国范围内聘请思政课教学名师、教学能手等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教学培训和教学示范活动,整体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鼓励思政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充分吸收借鉴对分课堂、翻转课堂等教学理念,打造师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循序渐进地推进学生对党的科学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三要搞好研究阐释,助推科研反哺教学。设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等研究阐释专项科研项目,鼓励思政课教师从不同方面研究、解读党的科学理论,使思政课教师在学术研究中不断深化对党的科学理论的理解认识,进而提升课程教学的学理性和精准性。

  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核心内涵都是育人,体现了对高校育人本质认识的深化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要求。高校要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学生,仅仅依靠思政课程是不够的,还需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扎实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一要精准开展专题培训。利用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形势政策报告会等契机,对专业教师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切实提升专业教师对党的科学理论的理解与认识,把信仰的道理讲深刻、把真理的味道说清楚、把德行的作用谈明白。二要切实做好课程建设。要适时组织专题教研活动,打造标准化的课程教案,分享教学心得,结合党的科学理论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各门课程。组织思政课教师与各二级学院教师进行结对,为专业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支持,并就专业课程如何引导学生做新时代好青年等主题展开研讨,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在知识传授中融入“润物细无声”的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三要建立健全配套机制。要对专业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完善专业教师参与课程思政专题建设的经费投入机制、参与激励机制等,扩大教改项目的资助范围,并对优秀的教改成果进行集中展示。

  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要精心组织团学活动。团学活动由于自身形式多样、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特点,深受广大青年学生的喜爱和欢迎。高校要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还需进一步抓好团学工作队伍的育人能力提升,将学习党的科学理论有机融入团学活动,精心设计活动环节,丰富活动形式,创新活动载体,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不断增进学生的政治认同。一要创设青年喜爱的学习活动。要以组织化学习为基本形式开展专题学习教育,将“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解读好党的科学理论。广泛开展有奖竞答、文艺汇演、辩论赛、微电影创作展示等活动,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热情。组织学生赴各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参观探访、社会调查,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强理论认同。二要营造青春向党的浓厚氛围。坚持线上、线下共同发力,一方面利用校内宣传栏、文化长廊等空间进行展示,优化立德树人的校园内部环境;另一方面利用学校官微等新媒体账号推送关于党的科学理论的精彩解读视频、图片和文章,加强官博、官微与学生间的良性互动。三要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遴选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组建大学生党史宣讲团、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宣讲团等组织,开展“青听二十大”“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等主题路讲、路演活动。要对在党的科学理论学习宣传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邀请其深入班级、社团和宿舍进行“微宣讲”,发挥好先进典型的朋辈引导作用。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重庆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